深圳新聞網(wǎng)2025年9月1日訊(深圳特區(qū)報記者 程思瑋)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的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曾與反法西斯盟軍進行過深度合作。1941年至1945年間,由美國陳納德將軍組建的“中國空軍美國志愿援華航空隊”,又稱“飛虎隊”,舍生取義,不遠萬里飛赴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東方主戰(zhàn)場,與中國軍民共同為正義而戰(zhàn)、為和平而戰(zhàn),取得了擊落日本軍機2600多架的戰(zhàn)績。
1944年,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突破日軍天羅地網(wǎng),成功組織營救飛虎隊隊員,并開始與美太平洋司令部開展海上抗日合作。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期間,美國志愿航空隊的飛機在空中被日軍擊落、擊傷或發(fā)生故障,飛行員被迫跳傘或者迫降后,都得到中國人民的救助。營救唐納德·克爾中尉,正是東江縱隊與盟軍合作抗日的生動縮影。
2025年,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之際,唐納德·克爾中尉的兒子戴維·C·克爾來到大鵬,循著父親當年的足跡重走營救路線,他踏過烽火歲月中的山野村落,觸摸歷史脈絡(luò),深切感懷東江縱隊與中國民眾冒著生命危險營救盟軍飛行員的英勇壯舉。這片土地上的每一處痕跡,都訴說著跨越山海的情誼與共同抗爭的精神。
戴維動情追憶父親生前在日記中寫到的驚險經(jīng)歷,與本地歷史學者和東江縱隊親歷者后代交流,搜集、核實歷史細節(jié),他致敬中國人民的無私無畏,讓這段用勇氣與犧牲鑄就的深厚情誼代代相傳,永志不忘。
這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情感接力
沙魚涌作為葵涌河的出??冢c香港僅隔著大鵬灣,這里曾是東江縱隊重要的海上交通線和活動據(jù)點。戴維站在沙魚涌的古碼頭,指著對岸說,“我在父親的日記里看到過,這里應(yīng)該就是他被救起上岸的地方?!边@位白發(fā)蒼蒼的老人此行的首要目的,就是踏上父親被救的這塊土地,親身感受那段對他父親和他的家族來說,都畢生難忘的往事。
1944年2月11日,美國陸軍第十四航空隊向被日軍占領(lǐng)的香港啟德機場發(fā)動突襲。戰(zhàn)斗中,美國飛虎隊飛行員唐納德·克爾駕駛的飛機被日軍擊中起火,克爾受傷被迫跳傘,而啟德機場的日軍正等著活捉他??藸柮鼞乙痪€,危急之時,克爾被送信路過的東江縱隊港九大隊通訊員李石所救,并迅速轉(zhuǎn)向密林深處。后來,東江縱隊港九大隊短槍隊隊長劉黑仔使用“調(diào)虎離山”之計,最終將克爾護送至東江縱隊司令部。為了將克爾救出險境,中國百姓與游擊隊員同敵人經(jīng)過27天周旋,做出了重大犧牲,最終讓他死里逃生。
克爾在接受東江縱隊創(chuàng)辦的《前進報》采訪時說:“在一個漆黑的夜里,敵人還沒有撤退……我被你們神勇的武工隊隊長劉黑仔保護到另一個地方……我想,為了挽救我,你們一定動員了許多我看不見的力量……”
站在曾經(jīng)硝煙彌漫,如今已平靜的海岸線上,戴維眺望前方,他告訴記者,“我父親當年就是在這里被東江縱隊的英雄們救起?,F(xiàn)在,他們的后人又陪著我站在當初救他上岸的古碼頭,帶我重新走這段路。這像是一種跨越時空的接力——81年前你們守護了我父親,81年后英雄們的后代帶著我傳承著這段歷史和記憶。這種感覺,太深刻了,太奇妙了。”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土洋村東江縱隊舊址曾是唐納德·克爾中尉被救后住過3天的地方。從沙魚涌離開后,戴維來到這里聆聽了紅領(lǐng)巾小講解員講述東江縱隊配合盟軍對日作戰(zhàn)和開展情報合作的英勇事跡,觀看了由深圳技術(shù)大學、深圳技術(shù)大學附屬中學和光祖中學學生共同演繹的以“營救克爾中尉”為故事原型的話劇演出。他全程舉著兩部手機,將話劇表演細致完整地錄了下來??赐暄莩?,戴維激動地走上舞臺與小演員們一一合影留念,他摟著扮演自己父親的小演員說,“你演得很真實,我父親作為飛行員,當時就是穿的這種靴子,你們真的很用心還原了?!?/p>
戴維在父親住過的房子里久久不愿離去,他向大鵬新區(qū)博物館贈予《克爾日記》,回憶了從父輩口中聽來的故事細節(jié),分享出版《克爾日記》的目的及意義,表達對東江縱隊的感恩之情。他描述的這些珍貴細節(jié)被一一記錄,將成為歷史研究的重要補充和鮮活見證?!犊藸柸沼洝纷鳛榭少F又豐富的史料,將繼續(xù)向后輩講述抗戰(zhàn)盟軍相互支持、共同戰(zhàn)斗的感人故事。
這是一段開啟新篇的文化傳承
同一天,大鵬新區(qū)王桐山書院揭幕。戴維深刻理解父親對于大鵬以及東江縱隊的感情,帶著父親的愿望“我要跟你們做永遠的朋友”參加了開幕式。
王桐山書院位于大鵬街道王母社區(qū),作為大鵬半島最古老的書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間,不僅承載著“耕讀傳家”的文化傳統(tǒng)與“崇文尚武”的大鵬精神,更以其獨特的“天一涵虛”炮樓建筑格局,展現(xiàn)出“文教護國、武略安邦”的文化理念。這里曾是鐘氏家族教育子弟的場所,也是近代大鵬革命活動的重要場所,承載著深厚的紅色革命精神。戴維在開幕儀式上說,“我來到這里,是希望共同書寫中美人民友誼常青的新篇章。”
王桐山書院的開幕,是為未來種下文化的種子,而戴維的追尋,則是為過去擦亮記憶的豐碑。兩件事相輔相成,共同揭示了一個核心命題:一座城市、一個民族的未來,源于其對歷史的深刻銘記與對文化的自覺傳承。大鵬新區(qū)博物館相關(guān)人員介紹,近年來,新區(qū)深入挖掘像克爾這樣的國際視角史料,希望讓展覽從“文物陳列”升級為“情感共鳴”。戴維的到來,不僅助力大鵬新區(qū)補充營救細節(jié)、還原歷史現(xiàn)場,更為青少年教育提供鮮活的“國際教材”。
這是一趟永不忘記的感恩之旅
“當時在營救你父親時,東江縱隊隊員們準備了兩條船,把你父親安排到前面那條船上藏好,后面跟著的一條船上滿載炸藥,萬一日軍追上來,我們就準備用后面那艘船跟日軍同歸于盡?!贝簌i博物館相關(guān)負責人手捧黑白舊照,向戴維講述營救背后的故事。
“我父親將這段經(jīng)歷都寫在了日記里,他在日記中清晰地描繪了降落的坐標、逃生的路線,以及被游擊隊營救的整個過程?!贝骶S說,“今天,我站在這里,替我父親、也替我們?nèi)?,再次深深感謝所有參與營救的中國百姓和東江縱隊戰(zhàn)士,是他們用無比的勇氣和犧牲,守護了我父親的生命,也鑄就了這段跨越國度、跨越時代的情誼?!?/p>
十幾年來,戴維數(shù)度來到中國,他說自己循著父親當初被營救的路線,去了香港、走過惠州,也來了大鵬。“我希望尋找到當年參與這場生死營救的游擊隊員和他們的后代,帶著父親的遺愿,完成一場特別的感恩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