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維與曾德平、曾凱平在雙方父親當年握手分別的照片前握手合影。 深圳特區(qū)報記者 李忠 攝
深圳新聞網(wǎng)2025年9月1日訊(深圳特區(qū)報記者 肖雄鵬)8月28日,被東江縱隊營救的美國飛虎隊老兵克爾中尉之子戴維·C·克爾踏上深圳坪山的土地,開啟一場跨越國界的追思感恩之旅。這份由中美兩國人民用生命與信任織就的友誼,從未因太平洋的阻隔而褪色,反而在后人的守護中愈發(fā)清晰。
握手重逢再現(xiàn)當年情
深圳東江縱隊紀念館會議廳的大屏幕上,一張黑白照片清晰呈現(xiàn):東江縱隊司令員曾生正與美國空軍第十四航空隊飛行員唐納德·克爾中尉緊緊握手,送別這位傷愈即將重返戰(zhàn)場的老兵。這張微微泛黃的經(jīng)典照片,將東江縱隊冒險救援美國盟軍的生死情誼,永遠定格在歷史的記憶長河中。
大屏幕前,戴維打開背包,小心翼翼捧出一件老舊的深黃色美國軍裝,軍裝袖口的縫線處泛著毛邊,領口還殘留著淡淡的歲月印記?!斑@是80多年前我父親穿過的一件軍裝,和照片中的軍裝是同一款式,這些年我一直把它當作家里最珍貴的‘傳家寶’,今天特意帶來坪山,就是想把它留在深圳東縱紀念館,讓更多人知道當年東江縱隊如何冒著生命危險救人,記住這份跨越國界的戰(zhàn)友情。”戴維話音剛落,現(xiàn)場便響起了經(jīng)久不息的熱烈掌聲。
在現(xiàn)場工作人員的協(xié)助下,戴維緩緩穿上這件陪伴父親走過烽火歲月的舊軍裝。他下意識地挺直腰背,轉頭望向大屏幕里父親當年的影像,仿佛在透過這件衣服,與80年前的父親隔空對話。
站在一旁的曾生司令員之子曾德平、曾凱平見狀,忍不住走上去,輕輕握住戴維的手——這個姿勢,與大屏幕上曾生和唐納德·克爾握手告別的經(jīng)典畫面幾乎一模一樣?!翱吹侥愦┥细赣H的軍裝,就像看到了當年我父親送別克爾中尉的場景,太親切了?!痹缕降恼Z氣里,充滿了對這段歷史的感慨。
現(xiàn)場的眾多東縱戰(zhàn)士后人、觀眾紛紛舉起手機,記錄下這跨越兩代的重逢瞬間,掌聲與輕聲的贊嘆交織,讓這段歷史在互動中變得更加鮮活。
“親人”相聚驚喜連連
這些年,戴維已經(jīng)30多次來到中國。作為東江縱隊的策源地,戴維對于坪山這片土地非常熟悉。只要來到這里,他心里總有兩件“必做之事”:一是探訪父親留下的印記,二是和坪山的“家人”——東縱戰(zhàn)士的后人相聚言歡。
當天,東縱戰(zhàn)士后人陸續(xù)抵達東縱紀念館。彼此目光剛一交匯,無需過多言語,也沒有尋常朋友見面時的握手寒暄,而是徑直快步上前,張開雙臂緊緊相擁,仿佛要將兩代人跨越歲月的情誼,都融在這一個溫暖而有力的擁抱里。
活動現(xiàn)場,曾德平、曾凱平帶來了自己珍藏的老照片,當場簽名贈送。照片里,東縱戰(zhàn)士們堅毅的面龐清晰可辨。戴維雙手接過,眼中滿是動容,并同樣回贈了珍藏的父親唐納德·克爾當年戰(zhàn)斗時期的舊照。
在當年的營救行動中,會講英語的女戰(zhàn)士李兆華是最早參與的成員之一,她帶著唐納德·克爾避開日軍的重重搜捕,最終從香港新界安全轉移到今天的坪山。當天,李兆華之子江山帶來了母親回憶錄的手稿復印件,字里行間充滿烽火歲月里營救行動的驚險與溫情。這份手稿,給了戴維一份特別的驚喜。
帶著這些溫馨的記憶,戴維走進紀念館展品區(qū),目光落在象征中美盟軍友誼的“空中英雄”錦旗,以及父親克爾中尉的自畫漫畫上。他在展品前佇立許久,仔細查看圖片和文字說明,不時拿出手機拍照記錄,還就關心的問題向工作人員提問。
“感謝這么多年來紀念館工作人員所做的一切努力,感謝你們建造了這座紀念館?!贝骶S說,進來的時候看到門口停滿了車輛,館內(nèi)到處都是參觀的人流,真切感受到了大家對這段歷史的重視,讓他特別欣慰和感動。
讓紅色文化煥發(fā)新活力
合唱《東江縱隊之歌》旋律激昂,歌聲里仿佛能看見戰(zhàn)士們沖鋒的英勇身影;朗誦《寫給曾生將軍的一封信》聲情并茂,字里行間滿是對革命前輩的深切敬意;聯(lián)唱《春天的故事》婉轉悠揚,將改革開放的時代樂章與抗戰(zhàn)精神巧妙串聯(lián),完成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中流砥柱——群眾文化展演”以“烽火”“豐碑”“奮進”三大篇章為核心,通過管樂、朗誦、情景劇、京劇、舞蹈等多元藝術形式,生動再現(xiàn)東江縱隊抗戰(zhàn)歷史,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當天下午,在坪山文化館盛開劇場,戴維和數(shù)名年過九旬的東縱老戰(zhàn)士,以及數(shù)百位市民齊聚一堂,欣賞精心準備的節(jié)目,讓紅色記憶深深扎根心底。
“父親帶回美國的一面錦旗上寫著‘坪山人民敬贈’,因此我被指引第一次來到了坪山?!贝骶S回憶道,如果不是這面錦旗,他可能不會知道坪山,也不會來到深圳這座奇跡之城,更不會知道這里還有這么多“親人”。
“坪山對于我來說,早已不是地圖上的一個地名。它承載著我個人,甚至我們家族的感恩之心,對我們而言有著不一般的意義?!贝骶S說,每次來坪山,都能清晰看見這里的巨大變化。他會把這些過去和現(xiàn)在的故事講給孩子們聽,也會和鄰居們分享,希望中美兩國人民的這份情誼,能一代代傳下去。
“英勇斗爭,團結協(xié)作,這是東縱精神最鮮明的底色,也是當年中美人民能跨越國界、共克危難的關鍵所在。”坪山相關負責人表示,正是傳承著這份精神,我們的奮斗力量才能穿越時空、不斷凝聚。未來,坪山將挖掘更多東縱故事、傳播東縱精神,讓紅色文化在代代相傳中煥發(fā)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