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改革開放40多年來,深圳不但創(chuàng)造了經濟發(fā)展的奇跡,也創(chuàng)造了文化發(fā)展的奇跡。一批批文藝人才扎根特區(qū)建設發(fā)展、挺立改革開放潮頭,結下深圳文藝事業(yè)的豐碩果實,持續(xù)推動著深圳文藝事業(yè)的繁榮發(fā)展。
我們特此開設專題文藝品牌欄目《深圳文藝家》,從深圳文藝家的成長、奮斗歷程和藝術成就等角度,深入探索、挖掘背后故事,展現深圳文藝家精湛的藝術素養(yǎng)和精彩的藝術心路,讓藝術之光閃耀在城市的星空。
讀特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2年9月29日訊(記者 鐘亞萍 實習生 徐櫻耘 魏如玉)古色古香的金色屏風前,一桌、一扇、一醒木,相聲、評書,《三俠五義》《隋唐英雄》《岳飛傳》……每周六、日晚上8點,只要人在深圳,劉昭便會準時出現在羅湖桂園街道“笑笑吧”的舞臺上。合轍押韻的臺詞,搭配跌宕起伏的劇定,惹得臺下觀眾笑聲不斷。
扎根深圳30年,劉昭的北京口音依舊濃厚,生活中的他雖未著長衫,舉手投足談笑間仍是十足的說書人模樣,曲藝于他已然融入血液中。
劉昭。(受訪者供圖)
出身世家 倔強說書人逆流南下
“爸爸唱武生,媽媽彈琵琶,從小在山東省京劇院大院長大?!眲⒄咽窃跐祥L大的北京人,出身戲曲世家,到他這兒已經是第五代。自幼生活在劇團,白天看排練,晚上看演出,耳濡目染之下,曲藝文化便早早地在劉昭心中扎下了根。
“七歲時,我被選入電臺少兒廣播劇培訓班,當時有電視的不多,家家都聽廣播劇、相聲、京??;我九歲開始錄廣播劇,相當于正式進入文藝工作。”七歲學藝,九歲登臺,這些經歷為劉昭奠定了良好的曲藝功底,也讓他最終走上了曲藝之路。
劉昭。(受訪者供圖)
1986年,16歲的劉昭考入有著中國曲藝界“黃埔軍校”之稱的中國北方曲藝學校(后改名為“天津藝術職業(yè)學院”),成為該校第一屆學員,主修評書、副修相聲、快板和小品。經過四年專業(yè)學習,劉昭成為第一批國家頒發(fā)學歷的說書人,被分配到山東省曲藝團,正式開啟了自己的曲藝生涯。
“北方的曲藝人才太多了,而南方曲藝市場是一片有待開墾的土壤?!?992年,恰逢深圳的老舍茶館開業(yè),經父親的一位舊友介紹,劉昭看到了這個改革開放前沿城市的曲藝發(fā)展空間,毅然南下尋夢。
師承名門 找尋北方“包袱”水土不服的南方“解藥”
“初到深圳,我介紹自己是說相聲的,竟被本地人誤以為是‘相面’的,因為當時他們沒有接觸過,所以不懂。”劉昭為深圳帶來了曲藝的種子,但北方曲藝能否在這找到落腳之地仍要打個問號。擺在他面前的,是文化差異所帶來的考驗。
劉昭。(受訪者供圖)
起初,劉昭表演的是字正腔圓的京味兒曲藝,加上語速偏快,不少深圳觀眾表示“聽不懂”。為了解決“水土不服”,劉昭就經常到菜市場、茶樓去聽、去觀察,琢磨廣東話的語言特點,融合進當下流行的北方曲藝,形成深圳觀眾喜歡的風格。
“那時候,很多廣東人不知道馬三立、侯寶林,卻知道馬季的‘宇宙牌香煙’,這說明改革后的新相聲更易于理解。”“周星馳的‘無厘頭’為什么所有人看了都會笑?所以并不是南方不懂幽默?!眲⒄岩矎南愀垭娪爸屑橙×瞬簧凫`感,又在表演中融入豐富的肢體動作,將現實的笑點加入作品中,獲得了越來越多人的喜愛。
在起初的幾年,劉昭大多在歌舞廳里表演曲藝,隨著名氣的打響,陸續(xù)得到了一些慶典、晚會的邀約,在電視上也經常露臉。1997年,著名相聲藝術家姜昆來深圳演出,在一位熱愛曲藝的老板引薦下,劉昭過硬的業(yè)務能力和精彩的表演引得姜昆連連叫好,當即便收了這個徒弟。每逢姜昆來深圳,劉昭都會在后臺把自己最近排的節(jié)目表演一遍,請老師點評指教。
“我7點多去給老師行禮,一進門就看見桌上兩張A4紙,正反兩面寫滿了密密麻麻的英文單詞,原來老師早上4點半就起來學英語,7點吃完早飯,8點開始一天的工作,中間還要插空鍛煉?!闭勂鸾ダ蠋煟瑒⒄芽偸菐е次分?,老師雖已功成名就,但未曾懈怠,仍勤奮好學。劉昭也因此保持著每天看書不低于3小時的習慣;在家打掃衛(wèi)生、做飯時嘴上也不閑著,背詞、講故事、繞口令……幾碟飯菜上桌,一段故事也就講完了。
劉昭與師父姜昆合影。(受訪者供圖)
2012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劉昭與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劉蘭芳在一次座談會上結識,并同臺表演。劉昭的演出給劉蘭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晚聚會結束后,劉蘭芳專門讓劉昭來到賓館房間,對劉昭進行評書創(chuàng)作指導,并留下名片。此后,劉昭多次到北京拜訪劉蘭芳,兩人由此結下了師徒情誼。“我在劉蘭芳老師身上看到的是責任、是傳承,我也一定會把曲藝發(fā)揚光大?!?/p>
扎根社區(qū) 用評書講好人民故事
“評書講的是人情世故,20出頭的小伙子說評書,不服人,沒人聽?!弊畛鯙榱松?,劉昭主要表演短小輕快的相聲和快板,幾乎沒有說過評書,隨著生活好起來,便開始投入評書的創(chuàng)作表演。
在羅湖區(qū)文聯的支持下,依托羅湖區(qū)桂園街道提供的免費場地,2012年,劉昭創(chuàng)辦了“笑笑吧”公益曲藝室內小劇場。沒有任何宣傳,每周兩場演出就這么靜靜開演。剛開始沒人看,劉昭照演不誤,“只有上了臺才知道哪里要改進”,慢慢地一傳十十傳百,大家都知道羅湖區(qū)“有個說書的”。每場演出結束后,劉昭自己再將桌椅板凳復位、清理現場,在傳播曲藝的道路上走得“痛并快樂著”。
劉昭在“聚藝堂”舞臺上表演。(受訪者供圖)
2014年6月,羅湖區(qū)曲藝家協會成立,劉昭擔任協會主席,有了更好的展示平臺,也有了更大的責任。“曲藝”這顆種子也在深圳悄悄發(fā)芽。在快節(jié)奏的都市,傳統曲藝如何走進人們的生活?在劉昭看來,將曲藝與城市生活話題結合起來,為枯燥的政策文件重新編造一套市民喜聞樂見的話語表達方式, 讓普通人也能理解和接受城市的公共政策,這是一種很好的探索。
社會熱點、政策動向、全民抗疫、道德模范、文明城市創(chuàng)建…… 劉昭習慣將生活中、工作中的所見所感 通過快板、相聲等曲藝方式演繹出來,朗朗上口、易于傳播,取材于民、服務于民。2021年,劉昭又發(fā)起創(chuàng)作了50集黨史評書,講述黨的偉大百年歷程中篳路藍縷的紅色印記。
“深圳作為一座新興城市,常常被稱為‘文化荒漠’?!眲⒄巡⒉徽J同這種說法,“小到羅湖的一座橋,它都有自己的歷史和文化,只是需要人們去挖掘?!眲⒄颜诓邉澏桃曨l曲藝欄目《羅湖知多少?》,講好羅湖歷史故事、深圳發(fā)展故事。
變革創(chuàng)新 探索曲藝在深圳的無限可能
2020年,劉昭帶著評書作品《為民服務》,奪得了“第十一屆中國曲藝牡丹獎文學獎”,從藝四十余年,參評四屆中國曲藝牡丹獎,最終獲得中國曲藝界文學獎的最高獎。劉昭坦言,“獲獎更大的意義在于,讓更多人認識曲藝、學習這門傳統表演藝術?!?/p>
第十一屆中國曲藝牡丹江頒獎儀式,第一排左三為劉昭。(受訪者供圖)
對于“深圳最后一個‘說書人’”的稱號,劉昭顯得有些無奈和擔憂,自己已年過半百,從師父身上學到的技藝也不足五成,評書的傳承并非易事。不同于相聲、快板,今天創(chuàng)作明天就能上臺表演,評書藝術不僅需要強大的知識儲備,還需要深厚的文化修養(yǎng)增加作品的深度和力度。一部書里幾百上千個人名,不僅要記清楚,還要講出人物特色。往往一段書說上20分鐘才能到高潮,能接受這種節(jié)奏表演的場地也并不好找。
近兩年,憑借著互聯網和各種綜藝節(jié)目的播出,相聲、評書等曲藝形式這一傳統的藝術形式也頻繁出圈,這讓傳統曲藝人看到了希望。但伴隨著短視頻的指數級傳播,各種“包袱”和“?!币苍诙虝r間傳遍大江南北,往往是觀眾比表演者的詞都熟。
“觀眾逼著我們創(chuàng)新,現在的觀眾見多識廣、笑點高,這就需要我們對生活有更深厚的洞察力和參與度,創(chuàng)作出抖得響的包袱?!眲⒄烟寡?,深圳曲藝的傳統底子薄是客觀存在的現實,氛圍、市場與北方城市相比仍有差異,但創(chuàng)新力是深圳曲藝的強項,要出精品、要弘揚主流價值觀、要貼近當地,這樣才能讓人們關注、喜歡、接納它,才能讓這份傳統文化不在百年后變成博物館里的展覽品。
“深圳給予了我很多,我只能在我熟悉并且擅長的領域里做點微不足道的事情,哪怕只是在深圳文藝發(fā)展史上添一鏟水泥、砌一塊磚。一年前我把黨史改成評書,這件事情不是我獨創(chuàng)的,但我做了,這就是一點點努力和進步。”劉昭在深圳成家立業(yè), 一個籍籍無名的青年在年過半百時成為廣東省曲藝家協會副主席,深圳和曲藝都已是他生命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
“笑笑吧”公益曲藝展演。(受訪者供圖)